省级协同创新中心
设为首页  |  加入收藏
 首页  中心概况  学术队伍  科学研究  学科建设  人才培养  科研成果  相关下载 
  中心简介
  会议通知| 2018(第六届)国际轻烃综合利用大会 暨轻烃利用行业协作组换届大
  专家介绍
唐课文
唐课文,​应用化学博士,药理学博士后... [详细]
易健民
易健民易健民,博士学位,教授职称。曾... [详细]
  友情链接
湖南理工学院
湖南大学
国家自然科学基金...
中华人民共和国科...
  产业动态
当前位置: 首页>>产业动态>>正文
 
把握发展新趋势,实现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转型发展
2017-04-28 09:24  

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不断发生新变化,未来5年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的韧性将有所增强,全球GDP增速较前几年将有所提高,美国仍有望成为OECD国家的“领头羊”,欧元区经济将缓慢复苏,新兴经济体仍将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,尤其是中国、印度、中东、非洲等国家和地区。

未来5年世界石油天然气供应总体仍将保持宽松。美国的致密油、加拿大的油砂以及巴西的深海石油资源将会贡献大部分的增量,但其增幅较过去2年有所放缓。随着环保压力增加和技术进步,全球能源消费的低碳化趋势日益明显,天然气将成为全球能源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重要桥梁。

我国石化产业发展现状

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,由高速增长转为更加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,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,以重化工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比重逐步降低。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较强的环境约束,使我国石油石化产品需求增速逐步放缓,国内成品油消费增速已连续4年下降,乙烯当量消费增速连续4年保持在5%左右的较低水平。

2014年我国石油需求量超过5亿吨,对外依存度已达到59.6%,根据国家能源局预测,2020年国内石油需求量将达到6.1亿吨,石油产量将维持在2亿吨左右,届时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1168%。

2014年,我国天然气消费量1903亿立方米,对外依存度约为31%,按目前趋势判断,预计202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3000。3300亿立方米,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达到35%左右。在此背景下,如何高效利用宝贵的油气资源,实现转型发展,提升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,将是未来我国石化产业发展的重点。

石油化工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。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,中国已建成了较为完整的石油化工产业体系,产业规模跻身世界石化大国行列,成为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2014年石油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3.02万亿元,位居世界第二位。中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,极大地促进了汽车、家电、电子、电器、建筑、纺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,也为国防、航空、航天、信息化等强国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,保障了经济发展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。

2014年,中国炼油能力7.5亿吨/年、约占全球的15.6%,乙烯能力2056万吨/年、约占全球的13.4%,均居全球第二位;PX、三大合成材料等主要石化产品在全球占有较大比重,其中涤纶、PTA、PET等产品占比超过50%。

我国已进人世界石化大国前列,同时在产业集中度、技术水平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。如我国千万吨级炼厂总数从2010年的20座增加到2014年的24座,合计炼油能力从2.64L吨/年增加到3.2亿吨/年。

与此同时,炼化技术水平显著提高,已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化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,部分自有技术已出口到国外,已具备依靠自有技术建设千万吨级炼油、百万吨级乙烯、百万吨级芳烃以及部分下游衍生物生产装置的能力。

当前,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,信息、能源、生物、材料与先进制造等成为最热门的科技领域,这些技术的突破和融合发展可能带来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,也将对全球产业分工和经济结构带来决定性影响。

在这一背景下,中国提出了建设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的愿景目标,石油化工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,在建设科技强国、制造强国中肩负着重要责任。多年来,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,也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,面临着“大而不强”、“快而不优”的问题,面临着内外部发展环境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,惟有依靠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,才能塑造中国石油化工产业新未来。

我国石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

原料多元化和低成本新趋势

21世纪以来,原油价格波动和技术的快速进步,推动了全球石油化工产业向原料多元化和低成本方向发展,特别是中东轻烃资源丰富地区石油化工产能的快速扩张、北美页岩气和中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等,给以石脑油为原料的传统石化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。比较而言,传统石脑油路线的乙烯生产现金成本较高、成本竞争力较差。

产品需求差异化新趋势

为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,石化下游产品向功能化、精细化、差异化方向发展成为必然,对传统石化产品大规模生产、大批量销售的模式带来挑战。从一些国际领先石化公司近年来的战略调整历程看,它们已经实现了向贴近市场、关注客户需求、提供个性化客户解决方案的新型石化公司的转变,从而能够在近年来化工市场持续低迷的环境下保持较强的竞争力。

全球一体化发展新趋势

随着技术、资本、资源的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,原有的行业壁垒日渐消除,新建的企业后发优势明显,对现有的传统石化企业带来较大竞争压力,产能规模小、产品结构单一、技术落后、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必然会被逐步淘汰。同时,随着各相关自贸区谈判进程的加快,将对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带来冲击。

绿色低碳发展新趋势

当今世界,绿色发展、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公司发展潮流,也是各国政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、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。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,修订出台了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,对排污、碳排放的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严格。这些都与石油化工产业紧密相关,必将对产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和挑战。

石油化工技术发展新趋势

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驱动下,石油化工技术发展进一步加快。特别是,新型催化材料与技术、先进分离材料与技术、化工过程强化技术、纳米技术的研究与创新进程加快,石化产品加快向高性能、高附加值和功能化方向发展。同时,学科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,使得当今世界技术开发和创新模式正在发生质的转变,由注重单项技术创新向注重集成技术创新转变,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。

我国石化产业应转型升级

面对以上这些新趋势、新变化、新挑战,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必须跳出传统的发展路径依赖,使产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、转型升级的道路,这是我国石油化工产业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、塑造新未来的必由之路。总体来看,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应从以下方面促进转型升级。

以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

综合考虑资源、环境、基础设施、市场、技术等因素,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,必须立足内涵发展,推进现有大型石化企业的技术改造,加快建成若干产业集群,向基地化、规模化、园区化方向发展,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。

同时,加快落后产能退出,依法淘汰能耗高、资源利用不合理、安全隐患大、环保不达标的炼化装置。通过“有进、有保、有退”的方式,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石化产业存在的结构性问题,促进产业持续有效健康发展。

以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升级

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动力。中国石油化工产业需要紧紧把握技术发展新趋势,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,提高自主创新能力,促进石油化工技术创新由“跟跑”向“领跑”转变。

加大科技投入,建立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,依托国内外的研发平台,统筹推进传统领域、高增长领域、前瞻性领域的技术攻关,努力造就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型石化企业。

以两化深度融合促进转型升级

在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网络化变革的大潮下,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,而信息技术与运营技术、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,不断催生出新的业态、新的模式,将对传统产业带来颠覆性影响。

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必须把握这一大势,推进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,通过理念创新、体制创新、产品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。重点要通过全流程集成优化和协同运行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;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协作,实现上下游企业和跨产业的协同运营;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企业价值链,围绕客户需求主动调整自身业务,与上下游建立合作共赢的协作关系,为客户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,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行业生态圈,推进传统石化产业向服务型石化产业转变。

以协同发展促进转型升级

石油化工产业是基础原材料产业,对上下游产业发展具有很强带动作用,实现与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,有利于加快石油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。而石油化工产业与上下游产业之间的产业链跨度大,涉及面广,实现协同发展的难度大,必须依靠政府、产业、企业的共同推动。

因此,中国石油化工产业需要在政府的扶持和推动下,以产业链领先企业为主力打造产业联盟,共同推进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,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实力。

以绿色低碳发展促进转型升级

绿色低碳发展既是时代潮流,也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,已成为全球石油化工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主题。中国石油化工产业要占得先机、赢得优势,必须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。

重点要强化清洁生产、绿色生产、低碳生产,实现从“末端治理”向“生产全过程控制”转变;大力增产绿色石化产品,减少消费环节污染;以减量化、再利用为核心,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,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、环境污染最小化,构建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。

结语

经过30多年的发展,中国石油化工产业的综合实力、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。未来,创新驱动发展,绿色引领未来。

创新与转型将成为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主旋律,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,大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,努力促进信息化与石化工业深度融合,积极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,大力调整产业结构,努力提高产品质量,增加高端石化产品比重,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的石化企业和知名品牌,增强我国石化工业整体竞争力,推动我国由石化生产大国发展成为石化强国,为中国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。(转自当代石油石化)

关闭窗口

石油化工催化与分离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  地址:湖南省岳阳市学院路湖南理工学院
电话:0730-6390888